今年雷电高发季来临前,本报记者即特别专访了省防雷中心程向阳副主任,为市民详解“防雷宝典”。昨天,刚刚从天柱山雷击事故现场赶回来的程向阳再度接受本报专访,深入解答市民关心的防雷问题。
●没有一种设备能百分百防雷
问:现在大家比较关心的是,风景区如果安装了防雷装置,是不是就能保证游客的安全?
答:防雷装置的国家强制性规范是要求“减少或避免”雷击风险,而不是“保证防雷”。
遇到雷击时,安装了防雷装置的景区遭雷击风险相对较小,但也不能“包”防雷,举个例子,景区安装了防雷装置,但游客登到海拔最高处的山峰,或是在湖心划船,那么遭遇雷击的风险仍然非常大。
●“驴友”更需关注天气变化
问:除了防雷装置外,景区的雷电预警能保证及时发送吗?
答:现在景区的雷电预警有多种形式,具体要根据各景区的自身特点来发布,大家比较熟悉的是广播,前两天我们上天柱山的时候,就在缆车里听到了雷电预警,但是广播也不能保证送达每位游客,像那些散落在深山里的“驴友”,就很难保证能收听到,所以“自由行”的游客们更需要自觉提前关注天气预报,现在手机都可以订阅天气预报,也很方便,自己多关注天气变化,比依赖景区预警更靠谱。
●雷雨天不宜观光山河湖海
问:夏季是否不宜出游?
答:暑期恰恰是旅游旺季,即使不出去旅游,放了假的同学们也喜欢去市内的公园游玩,划划船,钓钓鱼,散散心,但在有雷电预警的天气,请尽量不要外出。如果万一雷电发生时已在旅途中,请放弃登高、远离水面,因为高处和水面都易遭雷击,已在山峰上的请远离大树、岩石、带有岩缝的岩洞、金属护栏和其他金属物(如同心锁等),观景平台不能逗留,而在水上的请尽快上岸,并远离岸边,水和土交界的地方也易受雷击。在公园里也请不要乘坐可能到达“最高点”的摩天轮。
●打雷时请尽量“低调做人”
问:总之原则是“缩”,尽量“龟缩”自己?
答:从自然规律上讲,雷电喜欢找最高或者说最“惹眼”的事物,所以在户外遇雷电时请切记一个原则:尽量降低自身高度。但是“缩”也有讲究,躺着也不行,最好的办法是两脚并拢蹲下、蜷缩身体,在空旷地把伞扔了更安全,切莫挥动高尔夫球杆或是羽毛球拍,不要使用钓竿,扁担和锄头暂时放掉,但是也不能“缩”在大树边,不能缩进孤立的建筑物里,像乡村的小雨棚其实是很不安全的,不要手拉手,也不能狂奔,总之,遇到雷电时当个低调的“缩头龟”是聪明的选择,而做个高调的“富兰克林”则是非常不理智的。
问:那么,高层建筑的雷击风险一定比低矮楼房大?
答:恰恰相反。近年来新建的高层住宅楼和办公楼等,因为企业和市民的防雷意识增强,绝大多数防雷措施都比较到位,现在比较令人担忧的倒是一些七八十年代建筑的老房子,有些没有防雷装置,有些防雷装置已老化,上了锈的避雷带不一定能避雷。不管老房新房,矮楼高楼,最稳妥的办法还是进行请有资质的专业企业进行防雷年检,有需要可向当地防雷机构咨询。
●易燃易爆场所应半年一检
问:在生产领域内,企业的防雷有无规范?
答:2005年5月1日起施行的《安徽省防雷减灾管理办法》明确规定以下场所和设施必须安装防雷装置: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规定的一、二、三类防雷建筑物、构筑物;石油、化工等易燃易爆物资的生产、储存、输送、销售等场所和设施;电力生产设施和输配电系统;计算机信息系统、通讯设施、广播电视设施、自动控制和监控设施;国家规定应当安装防雷装置的其他场所和设施。上述场所和设施的防雷装置实行定期检测制度,石油、化工等易燃易爆物资的生产、储存、输送、销售等场所和设施的防雷装置检测周期为每半年一次,其他为每年一次。
问:老企业一般有存档,但现在新建的项目这么多,到处是施工地,管理起来也非易事?
答:按照规定,所有新建项目在开工前应向有关部门咨询,并在施工前办理相关手续,对所有上报的防雷设计方案,我们会进行技术审查,并提供跟踪服务。在这里要呼吁一下,希望所有施工单位都能重视防雷工作,老企业请定期预约防雷年检,新项目请预先咨询。
●防雷标准“就高不就低”
问:防雷标准是否存在地方性差别?
答:防雷标准是以“国标”为原则,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来制定的。我国南方地区雷电比北方相对较多,南方各省的防雷标准肯定比“国标”更严格。防雷标准“就高不就低”,比如规定一年一检的,半年一检未尝不可,但两年一检是不允许的,又比如,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规定的二类防雷建筑物,可以按一类的标准进行防雷设计,但不能按三类的标准设计。
●防雷原理世界各地都大同
问:防雷装置是否国内外有别?
答:无论国内外,防雷的原理是相同的,就是富兰克林的避雷针原理,像现在常用的避雷针、避雷线、避雷网和避雷带,都是利用其高出被保护物的突出地位,把雷电引向自身,然后通过引下线和接地装置,把雷电流泄入大地,以此使被保护物免受雷击。在我国,防雷行业和技术起步较晚,1980年代末期才有第一家防雷企业诞生,本世纪初,我国先后颁布了两大防雷通用标准,《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》和《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》,防雷技术逐步发展成熟。近年来,我国专家还进行了新一代“智能避雷技术”的探索。我省也有一些生产防雷产品的企业,但是在购买产品时一定要注意生产企业是否具备相应的资质。